八珍糕与益脾饼:读路志正的《活到天年》

分类:医学美文    时间:2018/6/22 15:58:38    人气(2211)    评论(0)    作者:其它

经常食用国爱堂的八珍糕破壁粉,效果很是独到,健脾补肾,乌发强体。近日,读到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活到天年》,更是看到了大师对健脾是非常重视。中医认为:脾虚百病生,补肾不如补脾,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让我们看一下,路志正对脾虚的论述,可以加深我们对健脾八珍糕的认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某些人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整个人软塌塌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少动一下就少动一下。

他们很多其实也不是懒,很多人都是犯上了脾气虚的偏差。脾气主升,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脾气一虚,就像是没了气的气球,整个瘪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没脾气”,因为脾气一虚,就算是准备干点事,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缺乏一股干劲儿。

我们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洪亮,这个“中气”包括脾气,脾胃居身体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往往低声细语的,性格也比较内向。

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说文解字》徐注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说的是脾的功能是有节律的,到时间该吃饭就吃饭,然后让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让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就是“失信”了。

为什么饭吃八分饱呢?可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要给肚子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让它动起来。玩过益智游戏“华容道”的人都知道,必须留两个空格,才能让棋子走动。吃得太多,把胃堵实了,它就不容易动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你感觉吃饱了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所以适当地留下一点空间对机体有益。

《黄帝内经》中还说,老人“七十岁,脾气虚”,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也开始自然减退,而我们很多老年人,有节约的习惯,看到碗里还剩一点饭,即使感觉吃饱了也会勉强自己吃下去,其实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

脾气虚的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食疗方。

第一个是药粥,原料:党参(或西洋参)3克、山药12克、陈皮3克、生薏仁10克、粳米50克(或小米)。做的时候,把除了陈皮之外的药材和粳米一起熬粥。陈皮最好用广东新会县出的新会皮,新会皮较香。陈皮需要先用水洗净泡30分钟,然后剁得碎碎的。粥快熬好时,把陈皮带水一起放入粥中,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入少量的盐,稍微煮一下搅拌均匀,一道健脾益气的药粥就做成了。脾气虚的人往往容易夹湿,所以加薏仁米,有些人不喜欢薏米的味道,也可以先用薏米煮汁,再用药汁和其他材料一起熬粥。

脾气虚的人,也可以吃点大枣。这个枣怎么吃呢?例如每天做饭蒸馒头、蒸菜的时候,就把大枣放锅里一起蒸,蒸一次可能看不出变化,第二天做饭的时候,继续放进去蒸,蒸两三次之后,大枣就熟透了。蒸熟的枣,糖的转化特别充分,吃起来味道也特别好。有不少中药的泡制就是这样经过几次蒸晒而制成的。

还有一个益脾饼,可以给小孩当零食吃。用茯苓30克、白术15克、干姜2克、红枣30克、鸡内金10克、炒山楂10克共为细粉,面粉250克,发酵后,放入药粉和匀,再加适量菜油、食盐烙成饼,八成熟时取出,切成棋子大的方块,再放在锅上慢慢煱干即可。

益脾饼的功效是健脾益气、开胃消食,是脾胃同调的饼干食品,做好后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肠胃病等患者。

这些益脾的方子,大多来源于陈实功的八珍糕。

八珍糕的配方,始见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陈实功是明代御医,他根据皇子肠胃薄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少腹胀、面黄肌瘦等症,故以茯苓、山药、扁豆、山楂、麦芽、薏苡仁、芡米、粳米、糯米等碾成粉状,再加糖做成糕。用这个配方所制成的八珍糕,不寒不热,平和温补以扶养脾胃为主,屡见奇效,对小儿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治愈率达到本分之百,被后人称为“医中正道”。经现代医学实验证实,八珍糕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之功效。适用于年迈体衰,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腹泻便溏等症。对老年脾虚患者的临床研究也表明,食用八珍糕的疗效十分显著。?

清代时,八珍糕已广为人们所食用,但各地配方不尽相同。乾隆皇帝的八珍糕配方为:党参、茯苓、白术、莲子、薏苡仁、芡米、扁豆、白糖等,共研为细末,同白米粉和而蒸糕。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合上用八珍糕四次,用过二等人参八钱。五十二年(1787)十二月初九日起,至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合上用八珍糕9次,用过四等人参4两5钱。从上面这些记载上看,乾隆皇帝本人所用八珍糕配方,有一定变化。
发表评论:
古医门 Copyright© 2008-2021 记录学习中医的点滴,欢迎分享传阅 E-mail:tanjiaoxian@qq.com Top
建议分辨率为1024×768以上(宽屏最佳)IE9.0以上的浏览器浏览本站 Powered by 教县 粤ICP备08021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