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项肝功指标解读(易懂版)

分类:微信精华    时间:2025/2/1 10:22:50    人气(22)    评论(0)    作者:天浩


通过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反映肝脏基本功能及损伤程度。本文总结了常用的 15 项肝功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供大家参考学习。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谷丙转氨酶,又称丙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缩写为 ALT,主要分布在肝脏。

谷草转氨酶,又称天冬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缩写为 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

正常成人血清中转氨酶含量很低,当肝脏受损时,肝脏中的转氨酶释放入血,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因此,检测转氨酶可反映肝细胞损伤。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谷丙转氨酶为 9~50 U/L(男)、7~40 U/L(女)。

正常成人谷草转氨酶为 15~40 U/L(男)、13~35 U/L(女)。

临床意义

转氨酶升高提示肝功能损伤,见于各种类型的肝脏疾病,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肝硬化等。

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可引起谷丙转氨酶短暂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还可见于骨骼肌疾病(如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等。

AST/ALT

AST/ALT,即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含量的比值,又称 DeRitis 比值

当肝脏轻、中度损伤时,通常谷丙转氨酶升高较谷草转氨酶明显;当肝脏严重损伤时,谷草转氨酶可高于谷丙转氨酶。因此,AST/ALT 有助于判断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临床意义

AST/ALT > 1 提示肝功能损伤严重,见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

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缩写为 TB、TBIL,主要由衰老红细胞破坏生成,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可在肝脏生成直接胆红素,并随胆汁排泄。因此,检测总胆红素有助于判断肝胆系统的功能状态。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总胆红素为 3.4~17.1 µmol/L。

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在 17.1~34.2 μmol/L 之间,可无明显临床表现,称为隐性黄疸;超过 34.2 μmol/L 时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总胆红素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障碍,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胆总管结石、溶血性贫血等肝外疾病


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缩写为 DBIL。衰老红细胞破坏生成的间接胆红素,经肝脏摄取、结合可生成直接胆红素,并随胆汁排泄。当存在胆汁淤积时,直接胆红素可因排泄受阻而升高。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直接胆红素为 0~6.8 µmol/L。

临床意义

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等。

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缩写为 IBIL,主要由衰老红细胞破坏生成,并经肝脏摄取、结合与排泄。当红细胞破坏增加及肝脏功能受损时,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间接胆红素为 1.7~10.2 µmol/L。

临床意义

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总蛋白,缩写为 TP,主要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90% 以上的总蛋白由肝脏合成,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因此,只有肝脏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总蛋白的改变。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伤。

白蛋白,缩写为 ALB,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全部的白蛋白均由肝脏合成,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球蛋白,缩写为 GLB,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由免疫球蛋白组成,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总蛋白为 65~85 g/L。

正常成人白蛋白为 40~55 g/L。

正常成人球蛋白为 20~40 g/L。

临床意义

总蛋白降低(< 65 g/L)常伴白蛋白减少(< 40 g/L),提示肝功能损害影响其合成。可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总蛋白升高(> 85 g/L)常伴球蛋白升高(> 40 g/L),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

总蛋白和白蛋白新生儿及婴幼儿稍低,3 岁以内婴幼儿球蛋白偏低。60 岁以上人群总蛋白和白蛋白约降低 2 g/L。

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还可见于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丢失过多(如伴大量蛋白尿的肾病综合征)、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情况。

总蛋白和球蛋白升高还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球蛋白降低则与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关。


白球比例

白球比例,缩写为 A/G,为血清中白蛋白与球蛋白含量的比值。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白球比例为(1.2~2.4):1。

临床意义

白球比例倒置提示肝功能严重损伤,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白球比例倒置还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缩写为 ALP。血清中大部分碱性磷酸酶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当存在胆汁淤积时,碱性磷酸酶在肝脏的合成增多而排泄减少,因此可用于肝胆疾病的检测。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碱性磷酸酶:

男性:45~125 U/L(20~79 岁)。

女性:35~100 U/L(20~49 岁);50~135 U/L(50~79 岁)。

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升高提示胆汁淤积,见于胆道结石、肝内胆汁淤积、肝硬化等。

骨骼生长、怀孕、绝经等情况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碱性磷酸酶升高还可见于骨骼疾病(如佝偻病、骨软化症)等。

γ-谷氨酰转移酶

γ-谷氨酰转移酶,又称 γ-谷氨酰转肽酶,缩写为 γ-GT、GGT。血清中的 γ-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源于肝脏。当肝脏合成增多或胆汁排出受阻时可升高,因此可用于肝胆疾病的检测。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 γ-谷氨酰转移酶为 10~60 U/L(男)、7~45 U/L(女)。

临床意义

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可见于慢性胆汁淤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癌等。

卡马西平、口服避孕药、甲氨蝶呤、呋塞米等药物、怀孕等情况可引起 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

总胆汁酸

总胆汁酸,缩写为 BA,主要在肝脏合成,随胆汁分泌入肠道,经小肠重吸收后,被肝脏摄取。因此,胆汁酸测定可反映肝脏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总胆汁酸为 0~10 µmol/L。

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升高提示胆汁酸代谢障碍,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胆道梗阻等。

进食后血清胆汁酸可短暂升高。测定餐后 2 小时胆汁酸对肝胆疾病诊断更灵敏。

胆碱酯酶

胆碱酯酶,缩写为 ChE,主要由肝脏合成。胆碱酯酶检测可反映肝脏损伤程度,胆碱酯酶越低,肝脏损伤越严重。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胆碱酯酶为 30000~80000 U/L。

临床意义

胆碱酯酶减低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肥胖、脂肪性肝病因常合并高脂血症,可出现胆碱酯酶增高。

胆碱酯酶减低还可见于有机磷中毒、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及口服雌激素或避孕药等情况。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缩写为 AFP,主要在胎儿早期合成,出生后很快被抑制。正常成人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很低。当发生肝癌时,癌变的肝细胞可重新合成甲胎蛋白,致使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升高,因此可用于肝癌的检测。

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甲胎蛋白为 ≤ 7.0 ng/mL。

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升高可见于原发性肝癌、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怀孕 3 个月后可见甲胎蛋白升高。


甲胎蛋白升高还可见于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胃癌、结直肠癌等。


SLMC 标准化肝病中心



「SLMC 标准化肝病中心」公众号是面向肝病领域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内容覆盖前沿、用药、指南、病例,每天 5 分钟,助你轻松掌握肝病诊疗~


👇 点击下方名片,立即关注 👇


投稿及合作:liya.wang@shulanfund.com
题图来源:花瓣

发表评论:
古医门 Copyright© 2008-2021 记录学习中医的点滴,欢迎分享传阅 E-mail:tanjiaoxian@qq.com Top
建议分辨率为1024×768以上(宽屏最佳)IE9.0以上的浏览器浏览本站 Powered by 教县 粤ICP备08021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