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微信精华 时间:2025/11/13 14:47:54 人气(11) 评论(0) 作者:天浩
白术与苍术,同属“术”类,共担“燥湿健脾”之责。然而,两者之差异往往在临床用药中容易混淆或忽视。本篇从舌诊角度来谈谈两者的区分。
白术与苍术的使用,可在舌象中的“中焦脾胃区”(即舌面中部)其形态与苔质中辨别。
一、 脾虚之象:舌中凹陷,首推白术
病机:中气不足,脾虚气散
当脾胃之气虚弱,运化无力,好比土地贫瘠无法凝聚养分,其象便会投射于舌。典型的征象便是:舌面中部出现明显的凹陷,或深或浅,有时甚至会伴有一条纵向的裂纹。这就像一个没了气的皮球,凹了下去。
此时,脾气不能升提,清气下陷,精微物质无法有效输布,人常感倦怠乏力、食少腹胀、大便稀溏。
白术,被尊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它性温,味甘苦,专入中焦脾胃。其药力主“守”、主“聚”。它为贫瘠的土壤(脾胃)补充肥力(补气),并能将涣散的气机收敛固聚起来(健脾)。因此,对于这种“气散”的虚证,白术能精准地补其不足,敛其耗散。
基础配伍:
1️⃣舌中凹陷,苔白不干,经典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便是白术的用武之地。
2️⃣若凹陷明显,可配伍山药,以其甘平质润之性,协同白术增强补脾敛气之力,且能防白术之燥。
3️⃣若舌中凹,且苔白腻,说明脾虚湿盛。可在白术基础上,配伍白豆蔻、砂仁芳香化湿,或薏苡仁渗湿健脾。
4️⃣若舌中凹,但苔黄腻,提示湿热内蕴。则需配伍竹茹等清热化痰之品,在健脾的同时兼顾清利湿热。
注意:白术性偏温燥,有“燥湿伤阴”之弊。因此,若见舌红少苔、舌面干而少津的阴虚内热之象,或舌中高凸、腹胀中满的气机壅滞之证,则需慎用,以免助热伤津或加重壅堵。
二、 湿困之象:舌中隆起,当选苍术
与脾虚气散的“凹陷”相反,当湿邪过盛,困阻中焦,就好比土壤被多余的污水浸透,变得板结、壅塞。其舌象表现为:舌面中部显得壅塞、肥厚,甚至高凸隆起。
此时,并非脾气不足,而是邪气(湿浊)太盛,阻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人常感脘腹胀满、呕恶纳呆、身体困重,苔多白厚腻。
苍术,味辛、苦,性温而燥。它与白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药力主“攻”、主“散”。它像一个强力的抽水机和松土机,以其辛散之性,燥湿浊,散结滞,强行打通被湿邪困阻的气机。对于这种“气聚”的实证,苍术能祛其有余,恢复通畅。
经典方剂:对于舌中隆起,苔白厚腻的湿困中焦证,平胃散为不二之选,可作为燥湿运脾的打底处方。
温馨提示:本文旨在中医知识科普,具体用药请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