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难得:让你看懂伤寒论的总结

分类:微信精华    时间:2022/11/19 17:19:36    人气(1541)    评论(0)    作者:教县

太阳病


一、太阳病的意义
在患病的初期,由于机体在大脑皮质的作用下,欲把病毒从上半身广大体表以发汗的形式排出于体外。但每因自然良能的有限,竞至不得汗出,乃徒使浅在体表(肤表)的毛细血管或动脉充血,以致体温高度郁于体表不得外散,而发作一系列的特有征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太阳病的特征。凡病若现此证候时,便命名为太阳病。
 


二、太阳病的三大类型
中风: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的,统属此类。
伤寒: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疼、腰疼、骨节疼痛、脉紧的,统属此类。
温病: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统属此类。
 
三、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1.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为应用本方的正确适应证。但有以下情形之一时,亦可用本方。
①病人经常自汗出者;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③太阳病下之后气上冲者;④汗、吐、下后,仍头痛或身疼,脉浮者(外不解者)。
方: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水煎温服,服后啜粥,覆以取微汗。
2.麻黄汤证:头疼、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为应用本方的正确适应证。但有以下情形之一时,亦可用本方。




①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③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④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方: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
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3.葛根汤证:项背强急,发热、无汗、恶风、身疼痛,为应用本方的正确适应证。但下利证而发热、无汗、恶寒者亦可用本方。
方:葛根四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甘草(炙)二钱。
4.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者,为应用本方的正确适应证(以下简称确证)。但水气郁于体表,而为脉缓、身重、乍有轻时者,亦有应用本方之机会。
方: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生石膏二至六两。
5.小青龙汤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发咳喘者,为本方确证。
方: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钱,半夏五钱,五味子五钱。
6.麻杏石甘汤证:汗出而喘或渴者。
方:麻黄四钱,杏仁二钱,石膏二至六两,甘草(炙)二钱。
7.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麻黄二方证的合并证者,为本方确证。但发热恶寒如疟状,而面色泛赤、无汗、身瘁者,亦可用本方。
方:桂枝一钱七分,芍药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二枚,炙甘草一钱,麻黄一钱,杏仁一钱。
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的合并证,并具形如疟,日再发者,可以本方小发汗。
方:桂枝一钱五分,芍药二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炙甘草一钱六分,麻黄一钱,杏仁一钱。
9.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为本方确证。
方:桂枝一钱,麻黄一钱,芍药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半,大枣二枚,生石膏一两半。
10.有关桂枝汤的加减方证
依原方证的症状变化,而为药味或药量的增减者,均属之。今诸一述之于下:
(一)桂枝加桂汤证:此为桂枝汤原方,仅增量桂枝,故以桂枝汤证而上冲更为剧甚者,为应用本方的适应证甚明。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考葛根主治项背强直拘急,故本方适应证,当为桂枝汤证而项背发强直拘急者。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此为桂枝汤原方,加治阴证之附子,治桂枝汤证而有阴证之机转者。
(四)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汤证而发微喘者。
(五)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就新加药物观之,则本方应为桂枝汤证而脉沉迟,心下痞硬,并身疼痛,和呕较甚者。
(六)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证而腹气虚,脉促胸满者。
(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更有阴证的机转者。
(八)桂枝附子汤证: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而更增量附子之变局,故治上方证,而转入阴虚证较甚者甚明。论中所示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者,其亦是虚证,而阴阳表里相半之例可知。
(九)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小便不利者。
(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就新加药物考之,则本方证当为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又胸腹动甚,惊狂不安者。
(以上因系桂枝汤加减药味组成之方剂,方剂可按原方求之,故略方不录。)
11.有关葛根汤的加减方证:本方只有加半夏一则如下。
葛根加半夏汤证:即为葛根汤证而呕者。









 
四、发汗剂的禁用
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得发汗:
1.咽喉干燥不可发汗;
2.淋家不可发汗;
3.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
4.衄家不可发汗;
5.亡血家不可发汗;
6.汗家不可发汗。
 
五、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太阳病失治或误治,每传入里而发阳明病亦有表里同时发病,谓太阳阳明合病亦有太阳病未罢,即并于阳明而发二阳并病。无论合病或并病,见有表证在,必须先解表然后攻里,此为定法,见于本篇的方证,有以下数则。
1.白虎汤证:大烦渴,恶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浮滑,热结于里而犹未实者。
方:生石膏三两,知母六钱,炙甘草二钱,粳米一撮。
2.白虎加人参汤证:为白虎汤证而津液虚,心下痞硬者。
方:即上方加人参三钱。
3.调胃承气汤证:胃不和,大便硬,而有急迫证者。
方:大黄四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五钱,少少与温服之。
 
六、表证与半表半里证的关系
太阳病失治或误治,亦每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无论太少合并病,只能以太少双解为治,或治从少阳,不得发汗以攻表。若阳明少阳合病或并病,亦只能为阳明少阳双解之治,或竟治从少阳,不得下以攻里。三阳合病或并病,亦宜治从少阳,此为定法。见于本篇的有以下各方证。
1.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此四证有一即可,不必悉具。
方:柴胡八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五钱。
2.大柴胡汤证:为小柴胡汤证呕剧而腹满痛者,或满大实疼者(加大黄)。
方:柴胡八钱,黄芩三钱,芍药三钱,半夏五钱,生姜五钱,枳实四钱,大枣五枚,大黄二钱(一方无大黄)。
3.柴胡加芒硝汤证:为小柴胡汤证而兼有芒硝汤证者。
方:即小柴胡汤加芒硝二钱。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小柴胡汤证,胸腹悸动,烦惊身重,二便不利者。此乃少阳证误下或烧针,使邪陷于里。
方:柴胡四钱,黄芩一钱半,生姜一钱半,半夏二钱半,人参一钱半,大枣二枚,桂枝一钱半,茯苓一钱半,大黄二钱,铅丹一钱半,龙骨一钱半,牡蛎一钱半。
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柴胡汤证,渴而不呕,胸腹动烦,而上冲急迫者。
方:柴胡八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花粉四钱,黄芩三钱,牡蛎二钱,炙甘草二钱。
柴胡桂枝汤证:应为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合并证。
方:桂枝一钱半,芍药一钱半,生姜一钱半,大枣二枚,柴胡四钱,黄芩一钱半,人参一钱半,半夏二钱半,炙甘草一钱。
 
七、表证与停饮的关系
太阳病固以发汗为治疗原则,但是里有停饮,必须兼逐水,表始得解,如前之小青龙汤证及桂枝去芍药加苓术证,即属其例。假如不兼逐水,或汗或下,不但病不去,且每因激动里水发生诸多病变。见于本篇的方证有以下数则:
1.苓桂术甘汤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小便不利或频数者。
  方:茯苓四钱,桂枝三钱,白术二钱,炙甘草二钱。
2.苓桂枣甘汤证:脐下悸、挛急上冲、欲作奔豚者。
方:茯苓八钱,桂枝四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五枚。
3.苓桂姜甘汤(即茯苓甘草汤证)证:为心下悸、上冲而呕者。
  方:茯苓二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钱。
4.五苓散证:表不解、烦渴、小便不利、或饮水则吐者。
  方:猪苓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五钱,桂枝二钱。
5.真武汤证:心下悸、头眩、身啁动、振振欲僻地、腹疼、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咳者。
6.茯苓四逆汤证:心下悸而烦、小便不利、身日lj日动、厥逆恶寒、汗出不止、或下利者。
方:茯苓四钱,人参一钱,生附子一钱半,甘草二钱,干姜一钱半。










 
八、表证与虚寒的关系
其人素虚多寒,患太阳病时,常使表证为候不备,且每为阴阳表里互见之证,治宜随证先扶其虚,再治其表,但亦有救里解表合治一方者,并表证误治失治,亦每使转为阴虚证,见于本篇此类的方证有以下数则。
1.桂枝甘草汤证:本方的适应证,为心下悸、上冲急迫、欲得按者。
方:桂枝一两二钱,炙甘草六钱。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为桂枝甘草汤证而胸腹有动或烦惊者。
方:桂枝一钱,炙甘草二钱,牡蛎二钱,龙骨二钱。
3.小建中汤证:主治里急(腹部拘急)、腹急疼、或心中悸而烦者。
方:桂枝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芍药六钱,生姜三钱,饴糖一两。
4.芍药甘草汤证:主治拘挛、急迫者。
方:芍药六钱,炙甘草六钱。
5.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应为芍药甘草汤证而兼有附子证者。
方:芍药三钱,炙甘草三钱,附子一钱半。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主治胸腹满而呕者(气满气胀)。
  方:厚朴八钱,生姜八钱,半夏五钱,炙甘草二钱,人参一钱。
7.炙甘草汤证:主治脉结代、心动悸而为阳虚证者。
方:炙甘草四钱,生姜三钱,人参二钱,生地一两六钱,桂枝三钱,阿胶二钱,麦门冬五钱,麻仁五钱,大枣十枚。
8.甘草干姜汤证:主治烦躁吐逆而厥者,或多涎唾、眩而小便不禁者。
方:炙甘草六钱,干姜三钱。
     9.四逆汤证:主治四肢厥逆、下利、恶寒、身体疼、口中和、脉微弱者。
  方:炙甘草二三钱,干姜二钱半,附子二钱。
 
九、表证与瘀血的关系
其人有潜在的血毒,由于患太阳病,常发作瘀血证,如表证犹在,必先解表方得下其瘀血。此亦治病定法,见于太阳篇的,有以下各方证。
1.桃仁承气汤证:小腹急结,上冲”如狂”属于瘀血证者。
方:桃仁二钱半,大黄四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
2.抵当汤证:陈久的瘀血证,其为候:
①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者。
②善忘、少腹虽硬、大便反易而色黑者。
③脉数、善饥、不大便者。
方:水蛭十个,虻虫十个,桃仁七个(碎),大黄三钱。
3.抵当丸证:证同汤,此为重证,取缓治之法。
方:水蛭二十个,虻虫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大黄九钱。
分四丸,每付煮一丸,连渣服。
 
十、表证与虚热的关系
虚热为实热的相对名词,即胃腔空虚,未有阳明实热之意,乃阳证,非阴证。此多由于汗下后表解而遗热不除,因致津怯内转之病,本篇计有以下各方证。
1.栀子豉汤证:心中懊,陬、烦热不得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者。
方:栀子二钱半,香豉六钱。
2.栀子甘草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而有急迫证者。
方:栀子二钱半,炙甘草三钱,香豉六钱。
3.栀子生姜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方:栀子二钱半,生姜八钱,香豉六钱。
4.栀子厚朴汤证:心烦、胸腹满、卧起不安者。
方:栀子二钱半,厚朴六钱,枳实四钱。
5.栀子干姜汤证:身热微烦、而呕恶、或下利者。
方:栀子二钱半,干姜三钱。
 
十一、表证与下利证的关系
太阳病不解,每使病毒内迫,而发作下痢,亦有误于下,而发为胁热痢,或肠虚脱下利等证,除见于其他类证外,尚有数方证列述于下:
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心下痞、脉促下利不止、或喘而汗出者。
方:葛根一两二钱,黄芩四钱,黄连四钱,炙甘草三钱。
2.桂枝人参汤证: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而下利不止者。
方:桂枝四钱,炙甘草四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干姜三钱。
3.黄芩汤证:下利而腹拘急、心下痞者。
方:黄芩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
4.黄芩加半夏汤证:为黄芩汤证而呕者。
方:即上方加半夏五钱,生姜三钱。
5.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本方证为肠滑脱所致下利不止者。
方: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六钱。










 
十二、表证与结胸证的关系
太阳病,下之若早,每致结胸之变证。然亦有自发的结胸证,故犹不得一概而论。无论由于其误治或自发,其为水热结于胸廓之为病则一,就为证之轻重缓急,以及结实程度的深浅,可分为大小结胸两种类型。兹述其各别方证如下,以示其为治之各有不同。
1.大陷胸汤证:病毒结于胸廓、心下满硬疼、而有里实之候者。
方:大黄四钱,芒硝三钱,甘遂末三分。
先入大黄,后芒硝,后甘遂,得快利,勿再服。
2.大陷胸丸证:为结胸、心下硬满疼、而项亦强者。
方:大黄三两,芒硝二两,杏仁二两,葶苈子二两。
捣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温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
3.十枣汤证:心下痞满硬、而胸腹掣疼者。
方: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
各别捣为散,先煮大枣十枚,去渣纳药末,强人服八九分,赢人服五六分,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养。
4.白散方证:毒结胸中、痰涎息迫者。
方:桔梗三钱,巴豆一钱,贝母三钱。
为细末。以白饮和服八分,赢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即止。
5.小陷胸汤证:毒结于心下、按之则痛者。
方:黄连二钱,半夏五钱,栝楼仁七钱。
 
十三、表证与痞证的关系
此亦如结胸,或由于太阳病的误治,或自发的心下痞塞的一类病见于本篇的有以下各方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主心下痞、按之濡而烦者。
方:大黄三钱,黄连一钱半。
以沸水渍之,少时去滓,温服。此方加黄芩一钱半,名泻心汤或三黄汤,治略同。
2.附子泻心汤证:主泻心汤证而有附子证者。
方:大黄三钱,黄连一钱半,黄芩一钱半,附子一钱半。
以沸水渍三黄,少时去滓,另煮附子取汁,合温服。
3.半夏泻心汤证:主呕、心下痞硬、肠鸣、或下利者。
方:半夏六钱,黄芩三钱,黄连一钱,人参三钱,大枣四枚,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
4.甘草泻心汤证:主为半夏泻心汤证,而有急迫的剧烈证者。
方:即半夏泻心汤增重甘草用量至四钱。
5.生姜泻心汤证:主为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方:即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成一钱,而加生姜四钱。
6.旋覆花代赭石汤证:主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方: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二钱,人参二钱,半夏六钱,生姜五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三钱。
7.黄连汤证:主为心烦、心下痞硬、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黄连三钱,半夏六钱,人参二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大枣四枚,甘草三钱。
8.瓜蒂散证:主为毒在胸中、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方:瓜蒂、赤小豆各等份。
为细末,混合之,另煮香豉,作稀粥去渣,取药末五六分,合粥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十四、表证与风湿的关系
其人体虚气弱,每致水气郁滞于体表(静脉毛细血管郁血影响体液通透之结果),如患感冒,则易发生风湿相搏证,而使桂枝证的为证不备。且由于体虚,乃为阴阳错综的见证,前之桂枝附子汤证即属此类,本篇尚有类此方证二则如下: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主桂枝附子汤证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上冲者。
方:白术四钱,炮附子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走皮中,逐水气未清除,故使之耳。
甘草附子汤证: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附子白术而组成,主:虽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但必另有上冲、心悸证可知。
方:炙甘草二钱,附子二钱,白术二钱,桂枝四钱。
水煎服,得微汗则解。
按:上述二方之治验实例甚少见,故无从证引。不过日人桂枝加苓术附子汤,纯由桂枝附子汤及此二方所悟出,故该方的治验实例中,不无为此类似之治疗作用,可参考。 










阳明病


一、阳明病的特征
阳明病的特征,可由里外两方面来辨认,即:①腹证,为胃家实。②外证,为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就是说,凡诊得胃家实、或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时,便称为阳明病
 
二、阳明病的病理概述
机体在大脑皮质主导作用下,把病毒驱集于肠胃之里,欲借排便功能将其驱逐于体外,只以自然良能的有限,而在病毒与机体相互问的作用下,反致大便秘结或滞下,乃发胃家实的阳明病
 
三、阳明病的三因二类
太阳并少阳病的误治或失治,均可转属阳明病,并另有所谓直中的阳明病,故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和正阳阳明三种不同的患病原因,而称为阳明病的三因。无论原因如何,凡初发病,若能食者名中风,不能食者名中寒,此即阳明病的两大类别。
 
四、阳明病的治疗原则
由于以上病理的说明,机体欲自大便排除病毒,反在病毒与机体二者问相互作用下,促成热亢津虚的里实证,中医以利热、存津、泻下剂以治本病,正适应机体的自然要求,而达成全面的原因疗法,有关此类方剂,计有以下数例:
1.调胃承气汤证:(已见于太阳篇,兹不重述,可参阅)。
2.小承气汤证:以厚朴、枳实宽胀去满,大黄功能催大便,故就药物的配合解之,本方证的适应证当为:腹胀满,而大便不通者。
方:大黄六钱,厚朴三钱,枳实三钱。水煎温服。
3.大承气汤证:于小承气汤内又加化结峻下的芒硝,并于厚朴、枳实又增大其量,不但宽胀去满较有力,而攻坚破锐亦非前方所能及,故其主治当为:腹坚满、大便结硬、或滞下臭恶者。
方:大黄六钱,厚朴一两二钱,枳实七钱五分,芒硝四钱。
4.麻子仁丸证:本方为润燥通便剂,主津液虚无充实病毒而大便秘者。
方:麻子仁六两,芍药二两四钱,枳实二两四钱,厚朴二两四钱,大黄二两八钱。
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五、阳明病的清法
阳明病只无形之热邪内结,而无俱形之结实为候,宜以寒凉清肃之方剂治之。见于本篇者,有以下数则:
1.虎汤证。
2.白虎加人参汤证。
3.栀子豉汤证。
以上方证,均详于太阳篇,故不重赘。
 
六、阳明病的蓄血证
应以驱瘀为治,而见于本篇的只有抵当汤一则。因详于太阳篇,故亦不重赘。
 
七、阳明病的水毒为病
阳明病虽以热亢津消为病根,利小便本所当禁,不过亦有水毒为病之变,利尿剂亦有时不得不用。见于本篇的有以下二则:
1.五苓散证:已详于太阳篇,不再解。
2.猪苓汤证:主为小便不利、或频数、或淋漓脓血、或尿道疼而渴者。
方: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三钱。
 
九、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少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或少阳转属阳明病,若太阳或少阳证未罢者,仍需先解表,或半表半里,然后再治其里,故于本章乃有麻黄、桂枝及小柴胡等方证之论述。因均于太阳章详述过,故此从略不释。
 
十、里证的变化
病之由外传里,每随个人的体质不同,或因热化而为实证,或因寒化而为虚证,故治实当虑其虚,治热需当虑其寒,见于本篇之虚寒方证有以下二则:
1.四逆汤证:已详见于太阳篇,兹从略。
2.吴茱萸汤证:就师论及组成药物观之,则本方证当为呕恶、胸满、心下痞硬、或头疼、或腹疼者。
方:吴茱萸五钱,人参三钱,生姜六钱,大枣四枚。

少阳病


一、少阳病的特点
口苦、咽干、目眩。
 
二、少阳病的发生
由于太阳病的传入或自发的两种病由。
 
三、少阳病的两大类型
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少阳伤寒:脉弦细、头疼发热者。两者均有口苦、咽干、目眩等证,须知。
 
四、少阳病的病理概述
当机体把病毒包围于胸腹腔间,欲借助该部诸多脏器的功能,把病毒由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等处,排出于体外,因自然良能的有限,反使病毒蓄积于该部,而致位于该部诸脏中之一组成数个发生炎性机转,乃发上述之少阳证。
 
五、少阳病的治疗原则
少阳病即不在表,故不可汗。少阳病亦不在里,故不可吐下。少阳病本多热,故不可施温针,因只有清火和和解之道,并顺应病机,配合利尿、发散各药物,使病毒由小便、皮肤逐出于体外,而达成机体要求之原因疗法。
不过少阳病位于半表半里,病欲出则偏于表,病欲入则偏于里,此于太阳、阳明两章所以多见少阳之为证也。尤以位于该部之脏器很多,病变之范围亦大,因而少阳之方剂,为数即夥,为用更广,仲景为论述方便,散见于上两章,兹为汇集类述于下,以便研究。










 
六、有关以胸胁苦满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1、小柴胡汤。2、大柴胡汤。
3、柴胡加芒硝汤。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柴胡桂姜汤。6、柴胡桂枝汤。
 
七、有关以心下痞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
3、甘草泻心汤。4、旋覆代赭石汤。
5、黄连汤。6、大黄黄连泻心汤。
7、附子泻心汤。
 
八、有关以虚烦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
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柏皮汤。
5.栀子厚朴汤。6.栀子干姜汤。
 
九、有关以下利与呕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十、有关以结胸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1.大陷胸汤(丸)。2.小陷胸汤。
3.白散。
 
十一、有关以强壮滋阴为应用目的的方剂
1.炙甘草汤。2.芍药甘草汤。3.芍药甘草附子汤。



太阴病


一、太阴病的特征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者。
 
二、三阴病不分风寒的类别
三阴病统以虚寒为病根,未愈时都属中寒一类,寒去热复为欲愈,故自愈证特以中风示其候,尤不得以风寒而为阴证分类也。
 
三、有关太阴病的病理概述
由于机体功能的沉衰,在与病邪病毒相互间的作用下,而致胃肠失职,乃发作以上特有的阴虚特证。
 
四、太阴病的治疗原则
本证以胃肠虚而多寒,故应以温性的建中散寒剂为治疗原则,不过三阴证多发兼证,故亦多兼治方剂,各方证多见于以下二篇,暂不述及。惟散见于三阳各篇者,计有以下各方证:
1.甘草干姜汤。
2.四逆汤。
3.吴茱萸汤。
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5.赤石脂禹余粮汤。
6.理中汤(一名人参汤)及丸方证:心下痞硬,呕吐下利,或胸痹者。
(按:本方证太阳篇论及,但未列方,故此补之)。
方: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钱。
水煎温服。又为细末为丸,日三服。但丸方不如煎剂有捷效。
 
五、见于本病的方剂
均为太阳转属太阴的方证,释如下:
1.桂枝加芍药汤证:本方为桂枝汤原方增重芍药,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腹拘挛甚者。
方:桂枝三钱,芍药六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2.桂枝加大黄汤证:本方为前方更加大黄,其适应证为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秘或滞下者。
方:即前方加大黄二钱。



少阴病


一、少阴病的特征
脉微细,但欲寐。
 
二、少阴病的病理说明
当代谢功能的沉衰,达到相当高度时,体内热能和血液受此影响而大为减弱,脉微细即为其应,营养失调,而大脑皮质,亦感有不能自持的现象,故但欲寐。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
少阴病气虚,血少,为病根,汗、下、火攻均所当忌。
 
四、少阴病可有二死只有一生
少阴病,阳息者死,阴脱者亦死,故死可有二因。阳盛阴虚者,原可壮水以制火,于阳证可用此法,用于阴阳俱虚的少阴证,则反促其死。阴虽虚,亦只有生阳复阴之一道,故生者只有一法。
 
五、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少阴病虽与太阴病同是虚寒所致病,而以温性兴奋药,为治疗原则,不过太阴病之虚,仅限于胃肠,而少阴病之虚已关系于气血,病有轻重,法剂自亦不同,见于本篇者,计有以下数则:
 
六、少阴病的方剂
1.附子汤证:恶寒、体痛、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而脉微细沉者。
方:炮附子二钱,茯苓三钱,人参二钱,白术四钱,芍药三钱。
2.真武汤证:方证见前,此从略。
3.通脉四逆汤证:为四逆汤证虚脱甚,而呕吐剧者。
方:炙甘草三钱,生附子二钱,干姜四钱五分。
4.白通汤证:为少阴表证兼下利证,较四逆汤证,不急迫而脉微者。
方:葱白四茎,干姜一钱半,附子一钱半。
5.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白通汤证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方:即上方加猪胆汁一钱五分,人尿七钱五分。
原药水煎,去渣加猪胆汁、人尿和合相得,温服。
6.桃花汤证:脉微弱、腹疼下利、便脓血者。
方:赤石脂八钱,干姜一钱,粳米一两。
水煎,另调赤石脂末四钱,顿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七、阴阳表里错综证的治法
阴阳表里同时互见之变证,若阴证的里证已显,而阳证的表证甚轻,如身疼痛、下利清谷之例,此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此已于太阳篇解之。但阳证的表证甚显,而阴证的里证未著时,亦可微发汗,使病自表解,前已讲过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均属其例。见于本篇者,尚有以下各方证,然前属于桂枝剂之范畴,此则属于麻黄剂之范畴,又不得不知。
1.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不解,脉微细,而急迫者。
方:麻黄(去节)二两,炙甘草二两,附子(炮)一钱。
2.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外寒内饮,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急迫、脉沉孝或咳痰者。
方:麻黄(去节)二钱,附子炮一钱,细辛二钱。
 
八、少阴热化证
热复寒自解,原属阴证佳兆,但少阴证津虚血少,若热化太过,反致虚热变证,见于本篇者,有以下各方证:
1.黄连阿胶汤证:本方证应为心下痞,心悸,身热,虚烦不得眠。
方:黄连四钱,黄芩二钱,芍药二钱,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钱。
先煮三物,去渣,内胶烊化尽,少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2.猪肤汤证:咽疼而下利、胸满心烦者。
方:猪肤四两。
水煮,去渣,加白蜜二两,白粉一两,熬香,合令相得,温分六服。
3.甘草汤证:咽疼或有急迫证者。
方:甘草三钱。水煎温服。
4.桔梗汤证:为甘草汤证、而咽肿疼或有脓、或有脓血者。
方:桔梗一钱半,甘草三钱。
5.苦酒汤证:咽中肿疼或生疮、而食水不下、或不能言语者。
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6.半夏散及汤方证:少阴病,咽疼者。
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各等份。
作散和服,方寸匕。若汤服,先煮水沸,内散方寸匕,更煮三沸,去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九、类似少阴的外证
类似少阴之外证,其实属于阳性病,于治疗上甚关重要,不可不辨,见于本篇者,有以下各方证:
1.大承气汤证:(已详阳明篇,从略)
2.猪苓汤证:(解见前,从略)
3.四逆散证:本方为大柴胡汤证,不呕、腹挛疼、而急迫者。
方: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份。
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增其量亦可煎汤服。


厥阴病


一、厥阴病的特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二、厥阴病的病理
厥阴病同其他阴证一样,也是以虚寒为病根,只是阴寒之极,乃自里迫虚阳上亢,而为上热下寒之剧证。若与少阴证较,则少阴为虚之极,而厥阴为寒之极,寒极似阳,故反有热候。
 
三、厥利呕哕之为证非阴病所独有
厥阴虽多属虚寒之见证,但发于实热者亦颇多。其例依次述其方证如下:
 
四、关于厥之方证
1.四逆汤证:(已详见于前,从略)
2.乌梅丸证:厥而呕,烦吐蛔者,或久下利不止者。
方:乌梅三百枚,细辛一两八钱,干姜三两,黄连四两八钱,当归一两二钱,附子一两八钱,蜀椒一两二钱,桂枝一两八钱,人参一两八钱,黄柏一两八钱。
上为丸(蜜制),梧桐子大,初服十丸,稍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3.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或下利脉虚,而肠鸣者。
方:当归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细辛三钱,炙甘草二钱,通草二钱,大枣八枚。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而呕逆甚者。
方: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一两、生姜八钱。
5.麻黄升麻汤证;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而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者。
方:麻黄三钱七分五厘,升麻三钱七分五厘,当归三钱七分五厘,知母二钱二分五厘,黄芩二钱七分五厘,萎蕤二钱二分五厘,芍药七分五厘,天冬七分五厘,桂枝七分五厘,茯苓七分五厘,甘草七分五厘,石膏七分五厘,白术七分五厘,干姜七分五厘。
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汁,去渣,分三服,于二三时内续服荆
6.白虎汤证:
7.瓜蒂散证:
8.茯苓甘草汤证:
(均详见于前,从略)
 
五、关于下利之方证
1.通脉四逆汤证
(见前,从略)
2.白头翁汤证
热利、下重者。
方:白头翁四钱五分,黄柏四钱五分,黄连四钱五分,秦皮四钱五分。
3.小承气汤证
(见前,从略)
4.栀子豉汤证
(见前,从略)
 



六、关于呕吐之方证
1.吴茱萸汤证
(见前,从略)。
2.小柴胡汤证
(见前,从略)
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呕吐而心下痞硬者。
  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四钱五分。

连接:https://mp.weixin.qq.com/s/oJjlwOubTzgfUs3hZAx1zg
发表评论:
古医门 Copyright© 2008-2021 记录学习中医的点滴,欢迎分享传阅 E-mail:tanjiaoxian@qq.com Top
建议分辨率为1024×768以上(宽屏最佳)IE9.0以上的浏览器浏览本站 Powered by 教县 粤ICP备08021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