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医学美文 时间:2018/11/8 15:37:20 人气(3057) 评论(0) 作者: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导读:昨天已经立冬了,小伙伴们的“膏方”吃起来了吗?今天听叶熙春先生为大家讲膏方的相关知识吧!
在每张膏方前面都有一篇脉案,脉案的内容包括引经旨、述主症、析病机、立治则,写脉案需文采简朴,字迹秀丽。
因此,作为一个中医,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并练就一手比较好的书法。
书写脉案的方法约有三种:
其一,先述脉舌神态,依此推断病因病机,进而论述症状,点出治疗原则。
其二,先论以往病证、体质特点,继述当前主要症状,然后点出治疗法则。
其三,先述病因,如劳力劳心、耗精耗神、失饥伤饱、膏粱厚味等等,然后述症状,析病机,最后指出治疗原则。
膏方用药的照顾面广,一张处方中采用的成方何止一二种,因此只写治则,不写方名。
脉案后接着书写药物,分两部分,前面写药物;后面部分书写果品类、冰糖、黄酒等;在处方最后,还可以写上制药方法与饮食宜忌等。
如:以上药,多加水,煎取三汁,然后浓缩。另用黄酒烊化胶类。待药汁浓缩后,最后加入冰糖、胶类收膏。冷后,收贮待用。
从冬至日起,每日早晨取膏药一汤匙,开水冲,空腹服。服药期间忌食萝卜、芥菜。感冒发热、食积等暂停服药几日。
膏方禀《金匮要略》治未病的思想,作为体虚者冬令调补之用。但膏滋不专于滋补,尚可调治太过与不及。
故应用膏方除补益以外,诸如虚实夹杂,病后失调之顽症痼疾者,如劳损、痰饮、咯血、胃病、关格、遗滑、痿痹、疮毒以及月经不调、不孕、产后、崩漏与带下等,均能恰当地于滋补之中寓以调治而获良效。
在采用膏方调理的同时应注意摄生,如精神调节、饮食宜忌与劳逸有度等,俾能“药养两点,庶克有济”。
膏方之药味多者42味,少者27味,常用者在33~37味之间。
其中胶类药1~3味,多数为2味;果品类2~4味,多数为3味;调味类用1味冰糖,糖尿病患者改用木糖醇。中药少者21味,多者35味,多数为28味左右。
一、胶类药
选用阿胶、鹿角胶、霞天胶(由黄牛精肉经炮制而成)、虎骨胶、龟板胶、金樱子膏、鳖甲胶。
阿胶几乎每人必用,用量以90g为多。营血内虚者加至180g,肝肾阴虚者用110g上下,兼有胃病而中脘痞胀者减至60g,个别痰多黏稠者则不用,改为其他胶类。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再加霞天胶;阴虚加龟板胶,阳虚加鹿角胶,阴阳两虚二者俱皆加入;日晡潮热者加鳖甲胶;相火内炽,经常遗泄者加金樱子膏。
胶类药一般每人用2种,少数患者应用1种或3种。
每人应用胶类的总量在150~165g之间,体虚无实邪兼夹者,增至250~300g,饮停痰多者,仅用阿胶一味约90g。
二、果品类
常用有红枣、莲子、龙眼肉、胡桃肉、白果、黑枣。
其中红枣为每人必用。若平素胃气失和而脘胀便干者,减少用量为60~90g。
莲子亦几乎每人必用。同样对于脘胀便干者减为60~90g,少数痰热较盛者不再采用。
盖红枣甘温,补脾胃,润心肺,和百药;莲子甘平,补心脾肾而涩精固肠。二味合用,功在温补脾胃而又兼及五脏,在膏方中每采用之。
龙眼肉甘平,补心脾,益智宁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用之。
白果甘苦而涩,定痰喘,止带下,常应用于痰饮咳喘与带下较多之人。
胡桃肉甘热,温肺补肾,应用于发育不良、不孕不育与肾虚大便溏泄者。
此上各种果类之常用量均为120g。
三、调味品
调味用冰糖,取其质纯,且具有甘温补脾和中、缓肝润肺之功用。其用量一般为500g,多者750g,少则300g。
按病者之口味喜恶、兼夹病邪之程度,与胃气和降之功能而变化。
糖尿病患者改用木糖醇。
肺阴内虚,干咳痰血,肠燥便闭者加白蜜150g,同时适当减少冰糖用量。
膏方的主要功用在于调理阴阳,补五藏,养气血,达到正气充盛,五脏元真通畅,人自安和。
“膏剂滋之,不专在补,并却病也”。在膏方中酌情参入祛病邪、治宿疾之药物,如“滋补之中,当寓潜消阴饮”等。
滋补而并非单纯地进补,滋补中兼以祛邪以治疗痼疾,从而获取最大之效果,这是应用膏方调理之特色,使之不同于一般的营养补品而备受欢迎。
膏方所用药物约可分为补益类、治疗类与调剂类三部分。
其中调剂类乃指具有和中、理气、宁神、涩精等功用,药性平和,不伤正气的辅助药物。
一、补益类
为膏方中的主药,药味最多,约占膏方药味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多者为五分之四,少者也占二分之一以上。
常用药约20~24味(含果类、胶类与糖,下同),多者26味,少者16~17味不等,根据每方的药味总数与兼夹病证之轻重而变化。
其中,养阴药,常用有生地、熟地、女贞子、枸杞子、首乌、山萸肉等。
生地,除阳虚严重者外为每人必用;熟地,除夹痰夹湿与胃脘作胀者以外均应用之。二地相合的剂量为240~300g,阴虚血少者增至350g上下,脾肾阳虚者减至120g左右。
女贞子,除脾虚夹痰、夹湿者外亦都应用;脾肾阳虚而精血不足者,再参入枸杞子,应用上述二药者约占三分之二。
若其人肝肾阴虚而精血不足,且无实邪兼夹者,则用萸肉、首乌,用此二味约占三分之一。
温阳药,常用为杜仲、潼蒺藜、狗脊、附子、桂枝、炮姜、补骨脂、菟丝子等。
其中杜仲、潼蒺藜、狗脊可应用于所有患者,盖此三味气味俱薄,温而不燥,与二地、女贞、枸杞子合用,阴阳平补,无偏胜之虑。
附子、桂枝、炮姜,用于肾阳式微者;巴戟、补骨脂、菟丝子用于督阳内虚者,均随证量病以进。
其中应用桂、附、炮姜者,不论药味与剂量必须严格掌握,而且要注意配伍。
处方时潼蒺藜、杜仲、狗脊之剂量一般为90g;
杜仲与狗脊少者45g,多者120g,根据肾虚与腰部酸痛之程度灵活掌握。
补气药,常用有党参、白术、怀山药、甘草以及黄芪、苁蓉、老山参。
其中,党参、白术为必用。
怀山药除夹湿中满者外亦应用之;夹湿热、痰阻、中满者不用甘草;
营血不足者用黄芪、党参合四物汤为圣愈汤,系补血之要方。
兼阳虚加从苁蓉,气虚甚者用老山参,量宜大,约90g。
他如怀山药用90g,白术为60g,党参90~120g,个别益气生血者加至180g。
补血药,常用当归、白芍、枣仁、桑椹子、丹参、川芎。
当归与白芍所有服药者必用,剂量为白芍60g,当归90g。夹湿热者当归减为45g,伴血虚月经量少而不畅者加至120g,同时加入川芎。
枣仁补心血、安心神、敛心气,丹参补心血,桑椹养肝血,多数患者皆可应用。
生津养液药,有麦冬、天冬、玉竹、北沙参、霍山石斛、五味子等,用于阴虚内热、血虚内热以及肺胃津液戕伤者。
其中用麦冬者占二分之一强,用玉竹者占二分之一弱,天冬、沙参、石斛、五味均系偶有应用者。
以麦冬与参、草等相合成麦冬汤,系古人生津养液之主方也。
二、治疗类
系指膏方中用以祛病邪,消症状,治痼疾,但对于人体之阴阳气血津液等多少会带来不利影响的药物。
例如清热之丹皮、黄柏、夏枯草;利湿之米仁、泽泻;解毒之地丁;
燥湿祛风之苍术;平肝之菊花、天麻、石决明;镇肝之磁石;
温胃之荜茇;利气消胀之娑罗子、香附、八月札、郁金、木香;
清肺之白薇、蛤壳;化痰之杏仁、旋覆花、远志;降逆之赭石、紫菀、降香;
通络之忍冬藤、伸筋草;宁心安神之珍珠母、龙齿、夜交藤;固涩之龙骨、牡蛎、芡实、桑螵蛸等等。
以上药物因病因证而进,但应用不宜过多。
所用药味约占膏总药味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少数为三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亦有个别可不用此类药物者。
总之,此类治疗药物不可不用,也不可多用,以免喧宾夺主而影响疗效。
除药物品种以外,此类药物在剂量上亦不宜偏大。
一般来说,苦寒者如黄柏为45g,丹皮45g,夏枯草60g,泽泻45g,个别热著湿盛者,丹皮加至60g,泽泻90g。
同时在配伍上,用黄柏佐甘草,用丹皮佐萸肉,以减轻其寒凉伤正之副作用。
三、辅助类
如疏肝利气之陈皮、砂仁、绿萼梅、玫瑰花,渗湿之茯苓。
以上药物按膏方用药之滋腻程度,与服药者脾胃和降功能之正常与否,而酌情选用。
其中砂仁、陈皮、茯苓三味必用。盖中医处方犹如绘画,绘画应疏密有致,处方要阴阳相济,膏方必须疏补结合,以免碍中。
膏方每方由2~4个成方所组成,应随证灵活加减,师古而不泥古。
膏方中所用之药味虽多,必须主次分明,配伍精当,组方严谨。处方以阴阳平衡、整体统一为基础,详析病机,随机立法,因法遣药,层次分明。
以补养为主,兼顾祛邪治病,达到扶正祛邪,补虚治病的双重功用。
祛邪重视湿、痰、热,尤其对于内热炽盛者,在应用苦寒药时,不论品种,药味与剂量方面均应慎之又慎,正确地配伍制约,以突出膏方的治疗特色。
注:本文选摘自《现代中医名家医论医话选》,中国中医药出版,2012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