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微信精华 时间:2025/4/16 4:15:34 人气(30) 评论(0) 作者:天浩
有些人,一年四季嗓子里总有痰,时不时就“吭吭”两声。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吐痰,吃点凉的、热的、油腻的,喉咙里就开始痒、黏、堵得慌。
这痰,到底是哪里来的?老郭给大家分析分析!
在中医里,痰不是单纯的“喉咙分泌物”,它是体内代谢废物的一种表现。痰从哪儿来?最根本的病机,就三个字——“津液失调”。
津液,简单理解,就是人体内的水分,它该流畅运行,却被某些因素堵住了,变得浊、变得浓,最终形成了痰。
天一冷,有人就咳个不停,白色清稀的痰咳不尽,早上起床最严重。为什么?寒气入体,影响脾阳,脾主运化水湿,一受寒,水湿就不运转了,积久成痰。
有的人嗓子里老是感觉有东西卡着,吐不出、咽不下,痰黄稠难咳,甚至还带点腥味。这是肺里热重,蒸腾津液成痰,常见于爱吃辛辣煎炸、脾气急躁的人。
这个最常见,湿气重的人,痰黏稠,早晨起来刷牙时总感觉有东西粘嗓子。湿气伤脾,脾虚不运化,水湿困在体内,化成痰。
很多人一有痰就喝枇杷膏、川贝炖雪梨,觉得这样能化痰。错!那只是缓解,根源还在。
中医治痰,讲究的是“分清病因,治其本源”。
生姜、紫苏叶、陈皮泡水喝,温中散寒。
葱白、生姜煮水泡脚,驱寒。
用胖大海、麦冬、菊花泡茶,润肺化痰。
少吃辛辣、煎炸,避免助火生痰。
薏米、茯苓、陈皮煮水,健脾利湿。
避免甜食、冰饮,少吃生冷寒凉食物。
如果你一年四季痰多,湿重、脾虚又怕冷,那试试这个“二陈汤加减方”,它能健脾化湿,让体内的湿浊不再堆积,从而减少痰的生成,用来调理很合适。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这里面半夏是君药,负责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是臣药,能理气行滞、助半夏化痰。茯苓是佐药,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兼益气和中。
如果寒痰重,手脚冰凉,可加:干姜 5g(温阳化饮);细辛 3g(温肺化寒痰)
如果热痰重,嗓子发干,可加:桔梗 10g(宣肺祛痰);麦冬 10g(养阴润肺)
光用药也不行,日常习惯也得改,否则痰还会反复。
别熬夜:熬夜伤阴,津液亏虚,容易生热痰。
少吃甜腻:糖、奶油、糕点吃多了,最容易生湿痰。
勤拍背:顺着肺经,从上往下拍,有助于排痰。
练习吐纳:每天早上深吸气,慢慢呼出,能调理肺气。
痰不是小问题,反复生痰的人,身体一定有“痰根”!从根上调理,把寒、热、湿去掉,痰才不会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