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咽异感症)中医治疗方选

分类:微信精华    时间:2025/3/25 20:03:46    人气(69)    评论(0)    作者:天浩

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1.梅核气含化丸

【组成】净硼砂20克,乌梅肉9克,柿霜9克,青盐1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樱桃大,阴干,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口含1丸,随时含化,缓缓咽下,每日6~7丸。

【功能】疏肝解郁。

【主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附记】引自李文亮《千家妙方》.曹炳章方。名医徐荣斋临床验证、实践体会,只要是适应症,效果确实可靠。曾应用于4名患者。均收良效。

2.梅核噙化片

【组成】冰片3克,安息香3克,沉香10克,川贝母30克,桔梗30克,陈皮20克,豆蔻仁20克。

【制法】片剂。先将后5味药加水煎熬成,浓缩干,再兑入冰片、安息香(研末),与适量甘蔗糖和匀制粒,压为异型片,每片重0.5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口含1片,缓缓咽干,每日4~6片。

【功能】行气开郁、除痰利咽。

【主治】梅核气,无论各种证型均可用之,尤以痰气交结理为宜。

【附记】引自程爵棠《中医顺科精义》。赵建琪方,本片为口内噙化之用,屡用效佳。一般轻证单嘴此片即可,重证配合汤剂服之,其效尤著,赵氏用本方经治33例,痉愈22例,好转7例,无效4例。

3.梅核气散

【组成】鳜鱼头1个(半斤重以上),白苏子30克,玫瑰花6克,陈佛手6克,龙脑冰片3克。

【制法】散剂。先将鳜鱼头放在新瓦片上,置木炭火上煅至干脆,待冷后研成极细粉,次将白苏子、玫瑰花、佛手烘脆,为研细末,混合均匀,再入冰片同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吹入咽喉内,每日早、中、晚各吹1次。

【功能】降逆散瘀、消炎化瘀。

【主治】梅核气(咽感异常症)。

【附记】引自查少农《中草药外治验方选》。屡用效佳。通常连续治疗3~5天可愈,效佳。

4.香苏散

【组成】制香附30克,清半夏30克,白苏子30克,冰片1.5克(后入)。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再取适量吹入咽喉处,每日吹3次。

【功能】理气化痰、降逆通窃。

【主治】得核气(痰气交结型)。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穷疗法》,程附某方,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5.药豆丸

【组成】硼砂15克,大豆适量。

【制法】豆丸。先用温水将大豆(约1小把)浸泡影胀,然后煮熟,取出,加人硼砂粉,并不断搅拌,使大豆表面挂匀硼砂粉为度。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用时,每次咀嚼熟豆4~5粒,嚼烂后,徐徐咽下,每日股3次,5~7天为1疗程。

【功能】祛腐解毒、顺气利咽。

【主治】梅核气。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民间验方,有人用本方治疗梅核气30例,均治1~2个疗程而获愈。经随访未见复发。多数患者服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仅个别患者口吐痰涎。

6.柴苏口服液

【组成】柴胡10克,苏梗15克,青皮15克,川厚朴15克,制香附15克,白苏子15克,郁金15克,半夏18克,茯苓18克,防风15克,生地黄20克,白芍20克,器粟壳3克,炙甘草9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服3~6次。1周为1疗程。

【功能】理气化痰、降逆养阴。

【主治】梅核气。

【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屡用效佳。

7.海核气膏

【组成】党参300克,黄芪300克,生地黄300克,茯苓200克,白芍200克,前胡200克,麦冬200克,川厚朴150克,川贝母150克,陈皮150克,半夏150克,大枣300枚,炙甘草

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饴糖150克搅匀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4次,白开水调服。小儿酌减。10日为1疗程。

【功能】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主治】梅核气。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经治150例,服药1~3个疗程后,治愈108例,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67%。

8.加味二陈散

【组成】半夏15克,茯苓15克,青皮10克,制香附10克,柴胡10克,苏梗10克,白苏子12克,川厚朴10克,郁金10克,炙甘草6克,川贝母10克,白芍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6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理气化痰、降逆利咽。

【主治】咽神经官能症。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师传秘方,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9.理气清热膏

【组成】柴胡100克,郁金100克,合欢皮150克,香附60克,苍术60克,川芎30克,神曲60克,栀子150克,藏青果150克,连翘100克,甘草3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理气化痰、清热利唱。

【主治】梅核气(痰气郁结偏热型)。偏热者除咽中似有梅核堵塞的自我感觉外,尚有内热口燥,心烦不安,脾气急强等症状。

【加减】胸闷痰多者,加贝母60克,苏子90克,瓜蒌150克,旋覆花150克:小便黄赤者,去苍术,加车前子150克,木通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

10.理气散寒膏

【组成】半夏100克,川厚朴100克,茯芩150克,苏叶100克,苍术100克,佛手90克,八月札90克,陈皮100克,枳壳150克,桔梗60克,甘草6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敢煮3次,浊汁去渣,合并津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理气化痰、散寒利咽。

【主治】梅核气(痰气郁结偏寒型)。还可兼见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口不渴等症状。

【加减】协肋胀痛者,加郁金90克,延胡索100克:失联多梦者,加合欢皮200克,远志10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参加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总食辛辣,生冷食物,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11.通咽口服液

【组成】旋覆花9克(包),半夏9克,射干9克,佛手9克,赭石30克(捣碎),牡蛎30克(捣碎),云茯苓15克,桔梗6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生姜3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3次。7日为1疗程。

【功能】降气除痰、养阴利咽。

【主治】梅核气。

【加减】口苦,苔黄,脉弦数者,加全瓜姜15克,竹茹9克,黄芩9克:呕恶,痰多,胸院痞闷者,加制南星9克,白矾1克(码冲);口干,否质紫暗有瘀亮或赛点,脉涩者,加郁金9克,降香9克,桃仁12克。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刘建国方。治疗47例,治愈41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控愈率为87.23%。

12.梅核气丸

【组成】香附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证重者2丸),每日服3次,白开水化服。

【功能】行气化瘀、清咽利丽。

【主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加减】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取穴天突、天容、合谷(双)。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高文武方。用本方并配合针刺疗法,已治疗20例此类病症患者,疗效甚为理想。

13.利咽丸

【组咸】赭石30克,炒葶苈6克,桔梗10克,板蓝根30克,青果10克,炙桑皮12克,苏子10克,香附12克,玄参15克。甘草6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胶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疏肝降道、化痰利咽。

【主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加减】咽痛其者,加牛蒡子15克,黄芩10克;胸闷胁痛者,加丹参30克,炒五灵脂9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黄水灵方。临床凡遇此病,首先向患者解释本病的病因病理,让患者故下包松,去除烦忧。速投以本方,每每收效迅速。

14.利气解郁散

【组成】柴胡10克,旋覆花10克,青皮10克,乌药10克,甘草10克,陈皮15克,香附15克,厚朴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炒酸枣仁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重者15克),每日股3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利气化痰、养血安神。

【主治】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气滞痰郁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关兴晏方。屡用效佳。

15.消梅核散

【组成】半夏10克,厚朴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红花10克,白芥子10克,桔梗6克,陈皮6克,甘草6克,升麻4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冲服。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异感症)。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刘长天方。本方原为汤剂,令改为散剂验之临床,效果亦佳。经治30例,治愈2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其中治愈率为70%。

16。苏梗消梅丸

【组成】苏梗9克,柴胡9克,郁金9克,川朴9克,青皮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豆蔻仁3克,川椫子9克,延胡索9克,木香6克,云茯苓12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化痰。

【主治】梅核气。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用本方,治疗45例,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31例,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1%。



发表评论:
古医门 Copyright© 2008-2021 记录学习中医的点滴,欢迎分享传阅 E-mail:tanjiaoxian@qq.com Top
建议分辨率为1024×768以上(宽屏最佳)IE9.0以上的浏览器浏览本站 Powered by 教县 粤ICP备08021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