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多因脾胃寒,一个意想不到的祛湿好方,脾胃暖了,才是真正的祛湿!
分类:微信精华
时间:2025/3/5 2:19:54 人气(153) 评论(0)
作者:天浩
作者 | 半斤附子喂你吃 编辑 | 春风 审核 | 小也前几天家里的亲戚找到我,说近三月一直有胃胀和大便稀不成形的症状。不论什么季节,他都比较喜欢吃凉东西,这几天就感觉肚子有点冷痛,而且很胀,也不想吃饭,没有胃口,干啥都没有力气,吃了几天健胃消食的药物也没什么效果。随后我诊了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再加上他所述症状,诊断为脾胃寒湿气滞证,我用的是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一周后症状大减。脾虚寒湿气滞证指脾胃既有寒湿又有气滞,它们之间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就拿上述病例来分析吧,患者平日脾胃功能就比较虚弱,最近又老吃寒凉的食物,就会损伤脾阳,阳气一虚,自然会有怕冷的症状出现。除此之外,吃进胃里的冷饮、刨冰和雪糕没有脾阳的运化,都留在胃里,就成了寒湿之邪,这一肚子的寒湿,患者自然也没什么胃口。寒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阻滞气机”,它停在那里不走,气也无法流通,所以气越积越多,就成了气滞证,患者会感觉到腹部胀痛。还有一个症状便是四肢倦怠,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干啥都没劲儿,中医常说“脾主四肢”,湿邪困于脾胃,水谷精微不能运送到四肢发挥濡养作用,所以才会出现这个症状。这便是脾胃寒湿气滞证的形成机理。
厚朴温中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厚朴、陈皮、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组成,有行气除满,温中燥湿的功效,可治疗脾胃虚寒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乏力等症状。
厚朴30 g,陈皮15 g,炙甘草6 g,茯苓15 g,草豆蔻仁10 g,木香10 g,干姜10 g,生姜10 g。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行气消积,消痰平喘等功效。在本方中,厚朴总量最大,为君药,根据本证型的名称,也不难看出厚朴在本方中主要发挥其行气燥湿的功效。湿邪一去,气滞自然也就通了,患者腹部的胀痛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厚朴是一味常用的治疗胃肠气滞的药物,在大小承气汤,麻子仁丸等泻下剂中,都是通过调整厚朴的用量来有针对性的治疗腹部胀痛症状。如果胀痛严重就将厚朴加量或者配合枳实、薤白、木香等其他能治疗胃肠气滞的药物一起用,治疗效果非常好。
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具有燥湿化痰,温中止呕,止泻止痢的作用,为臣药。厚朴虽然性温,但其只具燥湿之功,却无温中之用,所以在这里加一味草豆蔻,专门针对寒湿之“寒”,助君药厚朴温中燥湿。草豆蔻可以温散中焦寒湿,减轻腹部冷痛的症状,除此之外,它还能止泻,尤其是针对小儿内伤寒邪导致的泄泻不止。一枚草豆蔻再加一点儿乳香,用火烧熟后磨成粉,再团成黄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药时用米汤冲服五六丸,很快就能痊愈。本方一共有5味佐药,干姜、生姜药性都偏于温热,温脾暖胃以散寒,干姜“守而不走”,专门留守在中焦温暖脾胃,恢复脾之阳气。生姜“走而不守”,能将寒湿之邪发散出去,二药相配,寒湿之邪更是无处可逃,此二者也是常用的药对,回阳固脱的回阳救急汤,温阳利水的实脾散,还有解表温里的五积散中都合用了生姜和干姜。毕竟证型中还有“气滞”二字,所以单纯的温中燥湿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加一些理气药。
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肺,脾,胃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它也是人们茶杯中的常见之物,既能祛湿又能理气,在本方中有木香与之相配,更能增强其行气之力,气行则湿亦消。还有一味茯苓,它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我们只顾着祛邪可不行,还要健脾,恢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茯苓就起这个作用。在所有的利水渗湿药中,既能祛湿又有补益作用的就只有茯苓和薏苡仁,所以在很多既能祛湿又能健脾的方剂中都能看到它俩的身影,譬如我们熟知的参苓白术散。炙甘草为本方的使药。具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的作用。本方为治疗脾胃寒湿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冷痛胀痛,四肢乏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本方重点在于温中,对于寒邪较甚者,可见其腹部冷痛症状较重,甚至全身发冷,常常因腹痛而蜷缩成一团,双手护腹,泻下不消化食物。这就说明寒邪以伤肾阳,此时除了加高良姜10 g加强其温中散寒之力之外,还可以加肉桂10 g,既温脾阳,又补肾阳,若冷痛仍然难以缓解。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炮附子10~15 g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还有部分患者湿邪较重,会出现身体发沉,肢体水肿的症,我们可加大腹皮来下气利水。
原创投稿:xmt@cjcmm.com.cn(邮箱)、chunfeng52566(微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