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附子点火救逆,麻黄推窗散逆,大黄破墙泻逆”

分类:微信精华    时间:2025/1/7 22:15:17    人气(74)    评论(0)    作者:天浩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哦

    “附子点火救逆,麻黄推窗散逆,大黄破墙泻逆”是对附子、麻黄、大黄这三种中药材功效的形象描述,作为中药材,确实存在多个共同点,以下是其中四个主要的共同点:
原产地相同 :
这三种药材均原产于中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例如,附子在四川等地有广泛种植,素有“世界附子在中国,中国附子看四川”的说法;麻黄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方、西北等地;大黄则因其药用价值广泛,被称为“中国药、世界药”。
常用药材 :
这三种药材在中医临床中均为常用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中医文献中,附子在方剂中出现了44次,麻黄出现了27次,大黄则出现了32次。这些方剂为后世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主帅药材 :
清代中医吴佩衡总结前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十大主帅中药”的论断,其中附子、麻黄和大黄均在列。这显示了它们在中药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药性猛烈 :
这三种药材均属于药性猛烈的中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严格遵循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它们的药性猛烈,对辨证、用法、用量有很高要求,非一般功力和胆识的中医不敢用。总体上说,附子是“温”药,麻黄是“通”药,大黄是“泻”药,临床上都用来对付“逆证”。

在中医理论中,“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它涉及症状、病机、诊断、病证、治则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中医中“逆”的详细解释:
一、作为症状
肢冷 :又称手足逆冷、四逆,指手足寒冷,甚至冷过肘膝,其证纯寒无热。这通常是由于阳气衰微或阴寒内盛所致,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气机上逆 :指气机不按正常方向运行,如肺气上逆会导致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二、作为病机
气机逆乱 :是中医对疾病过程中气机运行失常的一种描述。当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不升反降、不降反升或升降太过等异常情况时,即为气机逆乱。
阴阳逆乱 :指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出现阴阳不相顺接、相互抗拒的病理状态。
三、作为病证
逆证 :指病情不按一般规律发展,正虚邪盛,突然加重,有恶化趋势的病证。如麻疹因风寒闭束而疹暗淡不透、咳喘鼻煽等,均为逆证。
厥逆 :此病始见于《黄帝内经》,但所指不一。如《素问·奇病论》描述头痛、齿痛等症状为厥逆;《素问·腹中论》则描述膺肿、颈痛、胸满腹胀等症状为厥逆。现今多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逆冷而能复苏的病证。
但总的来说是病情不按一般规律进展,加深或变重、恶化的表现,需要下功夫调理。附子、麻黄、大黄治疗逆证,可用3句话来概括:
   附子点火救逆,麻黄推窗散逆,大黄破墙泻逆。

一、为什么说附子点火救逆?
性味归经 :附子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附子大热,为治疗阴证的要药,能内能外,能升能降。内可破沉寒痼冷,治阴寒性腹痛、胸痛、泄泻等;外能助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升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降能领温暖药达下焦,以补助虚衰之肾阳。
主治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
附子充当“点火”的角色,主要源于其温热、助阳的药性和功效。以下是对附子充当“点火”角色的详细解释:
1、附子概述
附子,作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伴生根块,主要产于四川江油等地。其味甘辛,性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附子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传统中医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2、“点火”寓意
回阳救逆 :附子具有强大的回阳救逆之力,能挽救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的危重证候。这如同在机体阳气极度虚弱时,点燃一把火,重新激活机体的生命力。
补火助阳 :附子可补助人体阳气,用于肾阳不足、脾阳亏虚等证。它像一把火,温暖并补充着人体的阳气,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3、临床中常用有关附子的经方
四逆汤:附子作为四逆汤的主要成分之一,与干姜、甘草同用,用于回阳救逆,治疗阳气衰微所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真武汤 :附子在真武汤中起到温阳利水的作用,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等症状。
附子汤 :附子汤以附子为主药,搭配其他药材,用于温补元阳,治疗肾阳虚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遗精等症状。
4、使用注意 :附子有毒,使用时需掌握其药性特点、炮制品、适宜脉象、用法用量等方面内容,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二、为什么说麻黄推窗散逆?
麻黄被称为“推窗散逆”的药物,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功效和作用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麻黄的基本属性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有毒,归肺、膀胱经。主产于吉林、辽宁、陕西、新疆等地,是发散解表药。
2、麻黄的主要功效
解表发汗 :麻黄可辛散温通,能够打开毛孔,使体内的热气和湿气得以散发,从而治疗感冒风寒、恶寒鼻塞等病症。这种作用就像推开窗户,让室内的空气流通,达到散热的效果。
宣肺平喘 :麻黄入肺经,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对于咳嗽气喘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原理在于麻黄能够宣通气机,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从而改善咳喘症状。
祛风利水 :麻黄还具有祛风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风温痹痛等病症。这与其能够透达下焦阳气,从肌表膀胱肺所主的皮毛透达开来有关。
3、“推窗散逆”的寓意
中医的“逆”通常指的是病情不按一般规律进展,加深或变重、恶化的表现。而麻黄因其解表发汗、宣肺平喘的功效,能够迅速打开人体的“窗户”(即毛孔和肺气),使体内的病邪得以散发,从而逆转病情,恢复健康。因此,麻黄被形象地称为“推窗散逆”的药物。
4、麻黄的使用禁忌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虽然功效显著,但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应慎用或禁用麻黄:
运动员: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增加肌肉的紧张度,被列为肌肉兴奋剂,运动员应禁止使用。
失眠、盗汗、体虚自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麻黄可兴奋中枢神经,应用后可能加重病情。
哮喘、肺动脉高压者:麻黄中的麻黄碱会增加心、脑、肌肉、血管的血流量,而减少肺、肾等处血流量,使肺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可能加重病情。

三、为什么说大黄破墙泻逆?
大黄被形象地描述为“破墙泻逆”,主要源于其在临床中的强大泻下作用和迅猛的药性。
1、大黄的药性与功效
药性 :大黄味苦、性寒,有毒,能够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苦寒之性,使得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功效 :大黄主要用于泻下攻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它对于实热便秘、肠道积滞等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此外,大黄还能活血化瘀、逐瘀通经,对于瘀血阻滞、痛经闭经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破墙泻逆”的寓意
“破墙” :形象地描述了大黄强大的泻下作用。大黄能够像破墙一样,迅速打破肠道的积滞和便秘,使肠道通畅,从而排出体内的湿热和瘀毒。这种作用对于治疗阳明腑实证所导致的诸多疾病,如便秘、腹胀、腹痛等,具有显著的效果。
“泻逆” :中医的“逆”通常指病情不按一般规律进展,加深或变重、恶化的表现。大黄通过其泻下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和瘀毒,从而逆转病情,使身体恢复正常。
3、大黄的临床应用
治疗便秘 :大黄是治疗便秘的常用药材之一,尤其对于实热便秘效果显著。它能够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水分,软化粪便,从而帮助排便。
治疗瘀血阻滞 :大黄能够活血化瘀、逐瘀通经,对于瘀血阻滞、痛经闭经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能够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从而缓解疼痛和不适。
治疗湿热病症 :大黄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对于湿热蕴结所导致的黄疸、痢疾等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它能够通过清除体内的湿热和瘀毒,从而改善病情和缓解症状。
4、使用注意事项
剂量控制 :大黄的药性峻猛,用量需谨慎。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大黄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情况调整剂量。
体质适宜性 :大黄适用于体质壮实、肌肉有力、食欲较好、口唇暗红、大便秘结的患者。对于体虚之人,应慎用或禁用大黄,以免加重病情。
“大黄破墙泻逆”这一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大黄在中医临床中的强大泻下作用和迅猛的药性。它能够通过清除体内的湿热和瘀毒,逆转病情,使身体恢复正常。然而,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剂量控制和体质适宜性等问题。

关于“附子点火救逆,麻黄推窗散逆,大黄破墙泻逆”是对附子、麻黄、大黄这三种中药材功效的形象描述。附子用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麻黄用于解表发散、宣肺平喘;大黄用于泻下攻积、泻火利湿。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治疗方案推广,出现不适,还请及时线下就医,我们下期再见。

经典 回故

1、【经方之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五苓散,十种搭配方法,我总结出来

2、【经方之谈】清热生津的白虎汤,十种搭配方法,今天都整理出来了

3、【经方之谈】寒热错杂之痞的半夏泻心汤十种搭配方法,喜欢的朋友都拿走吧

4、【经方之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当归四逆汤的十种搭配方法,建议收藏

5、【经方之谈】小建中汤不但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还有十二种搭配方法,今天总结出来了,喜欢的你,拿回去吧

6、【经方之谈】缓下热结的调胃承气汤,总结了一下,有九种搭配方法,你学会了吗?

7、【经方之谈】真武汤温阳利水,有十种搭配方法,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也有疾病困扰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入江满春医生微信


免责声明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能替代医生诊治意见。如有疾病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本文图片为网络图片,文字为江满春老师原创,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或者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敬请谅解。


发表评论:
古医门 Copyright© 2008-2021 记录学习中医的点滴,欢迎分享传阅 E-mail:tanjiaoxian@qq.com Top
建议分辨率为1024×768以上(宽屏最佳)IE9.0以上的浏览器浏览本站 Powered by 教县 粤ICP备08021525号